曾经你看着世界改变,现在你改变这个世界。
犹记得街头卖冰淇淋的小卖部门前还挂着娃娃头;篱笆围住的幼儿园里面,还装不下大大的梦想;一到晚间,村里每家每户就升起炊烟;吃过晚饭,人们聚在一起,村上的露天电影院正在上演。
仿佛一闭眼,一睁眼,这个世界就改变了……
身边高楼林立,空调房中感受不到夏日的热气;电梯房的指纹解锁让我们远离忘带钥匙的恐惧;幼儿园里的西式建筑充满了童趣与创造力。
一切都太快了,我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“基建狂魔”创下的一个又一个奇迹,却忘了我们也曾为了建造者们的每一次进步真心鼓掌过。
◆◆◆
90年代建筑图鉴
01
年,在肚子里呆了10个月的我终于想看看人间,母亲走了两个小时到达卫生院,医院还只是一层的瓦房,红笔在墙面上歪歪斜斜写下每个科室的名字。
小小的隔间里放满了病床,病人需要走很远才能到卫生间。后来眼见它一层两层,越来越高,占地面积也越来越宽,逐渐被孩子当做了游乐场。
在那个缺少游乐场所的年代里,我们把每次的建筑进步都看作玩耍空间的飞跃。
医院,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容,窗明几净的大厅,独立卫生间的住院部,方便快捷的直达电梯,更不用提拥有各种先进仪器的检查室。
这份建筑的进步,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舒适的体验,更是一种自信,对医护工作者的自信,对自己终将战胜病魔的自信。
02
年的冬天,镇上的洗澡堂早早升起了烟儿,澡堂老板一般在二楼不断加着煤炭,炉内火光越大,代表着日子越红火。
通常一间澡堂会有2个单人间,2个双人间,还有1个3人间。房屋构造非常简单,一推开小木门迎面便是水泥砖砌的挡板,对里面喷薄而出的水花做一个微不足道的阻隔。
炉罩内火光冲天,连同一楼澡堂的热气,成为记忆里难以忽略的地标。
在不那么寒冷的春秋,人们还是更习惯在家里洗盆盆浴,无论是木盆还是铝盆,都足以容纳劳累了一天的身体。
如今人们每天回到家,新鲜的热水澡已经不成奢侈,我们可以自如的调节水温,调节水的大小,一如掌控我们自己的人生,这份舒适与惬意,慰藉着每一份奋斗的灵魂。
03
年,听说有外来的马戏团来镇上表演,他们像吉普赛人那般,一待也只有几天。
演出团队通常会选择农贸市场一块宽阔的空地,白色帐篷由木桩支撑固定,每一场能够容纳、人,演出的精彩瞬间成为茶余饭后镇上人的谈资。
马戏团会自备长板凳,但是这点座位盛放不了大家的热情,人们便会自己带一个矮板凳,站在过道的空位上。
我曾经亲眼见过老虎过火圈、猴子耍杂技,在那样一个狭窄的空间里,人们得以窥探外面世界的别有洞天。
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了马戏团的概念,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文化宫艺术中心,舞台剧、音乐剧承载着人们对极致艺术的追求,人们在精美的建筑中享受着视听的盛宴。
建造者不断超越想象的边界,我们的艺术宫殿得以大放异彩。
对于过去的记忆,被写在劳作的土地上,乘凉的大树下,嬉笑的青春里,也写在一栋栋的建筑当中,它像手掌纹一样被我们紧握,日月轮转,再揉眼时,风景变了,感动还在。
◆◆◆
00年代建筑图鉴
04
3年,一场非典给中国大地蒙上了一层灰色。这时,医院来收治非典病人迫在眉睫。在此之前,我们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借鉴,而这种困扰也真实的发生了……
4月23日早晨,中建一局集团四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春山带领40名工人,浩浩荡荡开进小汤山工地。进入施工现场,杨春山才意识到形势的严峻,这个工程只有一张非常简单的平面图。
没有施工图纸,没有坐标,没水,没电,没路,什么都没有。
幸好建造者们的施工经验足够丰富,杨春山和工人们在工地上走了几个来回,很快确定了施工方案。
由于地势北高南低,杨春山向市建委建议,顺着地势的走向,把西部作为排水沟,这样有利于施工进度。
施工的困难还远不止于此,由于设计不断更改,有时刚刚采购来的材料,转眼就不用了。
26日,中建一局集团的总经理季加铭闲聊中提到:所有的房间没有空调,病人进来会闷。指挥部一听有道理,临时变更了设计,要求增加空调。于是当日晚上,他们连夜与厂家联系协调运输和安装。第二天一早,多台空调安装完毕。
就是在这样不断设计、推翻、建造的过程中,终于,4月30日工程通过验收交付使用。
医院,收治了全国七分之一的非典病人,是北京非典疫情由严峻走向缓和的转折点,曾被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称之为:“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”。
以后的岁月会证明,这样的建筑奇迹在不断上演着……
05
8年,汶川地震爆发,刹时天摇地动,成为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。而建造者们的援建故事,直至今日,依然让我们动容。
9年3月,刘国强随着湖北援建队伍来到雅安市汉源县,做混泥土搅拌工作。为了满足汉源援建的混凝土需要,刘国强在一个不到5平米的屋子里,控制着两台搅拌机,24小时不停运转,经常忙得吃不上饭。
4个月后,当汉源县的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展开,刘国强却突发脑溢血,永远闭上了疲惫的双眼。而当他的哥哥刘国庆赶到汉源时,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留在汉源,接过弟弟的工作。
在之后的汉源重建工地上,刘国庆站在弟弟曾经站立的位置,在搅拌站里挥汗如雨,直至援建结束。
正是一位位平凡但伟大的建造者们忘我的工作,我们的灾区才得以迅速恢复。转眼10多年过去了,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那个夏天,但更多的人还得继续向前。
我们无意重复悲伤,但那个夏天的汗水与泪水毕竟是太多了,我们眼看着自己的家乡从一片狼藉,到恢复重塑,背后离不开建造者们不眠不休的身影,这是又一个中国速度的体现。
也是在8年,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,我们在那个夏季,住在自己亲手搭建的临时帐篷里,为每一位运动员的拼搏欢呼,为每一个建筑的重塑流泪。
◆◆◆
20年代建筑奇迹还在上演
年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,此时此刻,我们依然生活在疫情的阴霾之下。
好在面对这个狡猾的敌人,我们没有了疫情刚爆发时的恐慌,而火神山、医院的迅速建立,再一次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建筑奇迹,背后平凡动人的故事依然值得我们铭记。
李松是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建筑工程师,被分配到了资源保障组,负责工地建设设计和技术对接。因为春节放假,市场上库存的可供使用的材料非常有限,而一旦资源供应不足,就可能会导致整个项目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建成。
医院现场需要间箱式板房,1.4万立方米混凝土。特殊物资临时备货难,型号参差不齐,李松他们只能依据现有材料优化设计。
施工中的变化始终存在,有一个问题也困扰着李松。
一般的集装箱装配的都是单开门,医院建设需要很多双开门。但双开门重量大,容易给医生带来不确定的风险。
“我们打算在门的两侧增加立柱作为固定点,让门的受力通过固定点传到房间的骨架上,而不是直接在墙上。”
厂家连夜带着技术人员来到工地现场,和李松他们一起研究解决方案。凌晨2点半,终于确定了合适的方案——先把立柱的尺寸确定好,由厂家连夜在场外加工好立柱再拉到现场,确保立柱能与门同时安装,不耽误后面的工期。
类似的事情,每天都在发生。建造者们需要根据变化,快速反应、做好对策。
火神山、医院仅用了10余天建成,世人都说这是新基建,其实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羁绊。
“基建狂魔”背后是中国实力,殊不知你为了外人称道的中国速度,已经积累了这许多年。
“你”是千千万万建造者的代表,90年代的你或许正值青春,对屋外的改变只能惊叹,30年过去了,现在的你真真切切的改变着这个世界。
改变着人们的居住环境,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,改变着下一代人对世界的认知。
建筑在生动的回忆中不断延展,时空的界限仿佛随之消解,建筑背后动人的故事同样慰藉今人与往昔。